京文VLOG: 走近吴熙琄博士和她的叙事疗法之创伤死亡
叙事疗法解构创伤死亡
| 视频时长:10分17秒 |
嗨,我是刘京文,一名90后多元文化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师。我会用短视频和大家分享与心理咨询和精神健康相关的各类话题,所以要加关注才不会错过有趣的内容哦!
清
明
时
节
清明,是中国文化中人们缅怀祖先和过世亲人的重要节日。最近,我参加了吴熙琄博士在成都爱的对话关于创伤死亡的主题工作坊,有幸走近熙琄老师和她的叙事疗法。
创伤和死亡常常在我们文化里是不容易谈及的话题。在传统的观念中,创伤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失去/丧失。与去世的重要ta人的关系,也被看作是终止和结束。然而,后现代叙事疗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——用 Say Hullo Again(再次相会)的譬喻与过世者丰厚存在于彼此的关系。不是用“失去”的譬喻来看待死亡,而是解构死亡,将其看作一种关系的转变。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依然可以生长,故事仍然可以流淌。
被取消的过世亲人或重要他人的“会员关系”,可以通过Re-Membering(重组会员)再次恢复——让过世者可以继续活在我们的生活里。当我们与逝去的重要ta人链接时,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。这样的“会员故事”联系着人们的自我认同和生活的意义。
过去,人们习惯性默认对ta人的记忆需要建立ta人必须是活着的条件上。即便在临床的对话访谈里,也没有把过世者视作资源,也不会看到生者和逝者的关系生长的可能性。后现代的叙事疗法,通过将问题故事外化,找到更温暖、更有力量、更有希望的支线故事;打开生者与逝者爱的对话,见证生命故事更多的流淌。
“痛苦是一种声明,沮丧是一种能力。痛苦和沮丧是一种宣誓的反应,是变成另一个我的机会。”叙事的对话中,实物工作者会去看见个案为处遇创伤作出的努力和不容易,发现双重故事。熙琄老师用一个个丰厚的案例故事传递叙事的理念和技术,现场的两次访谈也让人深深的体会到叙事之美。
三天的工作坊之余,我问熙琄老师对留美回国的年轻咨询师有什么建议,她说:“就多向来访者学习。”是的,这很符合后现代的理念——"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"。
创伤死亡过去就像一段漆黑的山洞,而叙事的视角带我一路看到这个山洞的“柳暗花明”。
谢谢!
参考资料
2019吴熙琄爱的对话叙事疗法工作坊(四阶)手册
欢迎
点击👇观看
SAFE ZONE
我是刘京文
扫码认识我
刘京文
90后
女 性主义
双语心理咨询师
美国里海大学硕士
关注中国心理咨询
中多元文化的发展
个人简介
微信:tomseaver
微博:京文双语心理咨询
喜马拉雅FM:Tom刘京文
公众号:90后双语心理师刘京文